海天味业生产基地 海天味业:一瓶酱油背后的千亿生意经
20多年前,海天还是珠三角一家普通的中型酱油生产厂。20多年后,海天品牌早已扬名海内外,并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,市值高达1800多亿元。这家有着300年历史的老字号,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行业领先的品质管控,跃升为全球最大的调味品制造商。

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管控,海天跃升为全球最大的调味品制造商。图为市民在选购海天酱油。(资料图片)
“打酱油”也是个技术活
上世纪90年代,中国酱油行业还处在工艺技术落后、产品质量层次不齐的发展阶段。外界对酱油行业的固有印象是典型的传统产业,附加值较低。此时的海天,则是一家普通的中型酱油生产厂。

1994年,海天成功转制,面对整个行业“散兵游勇”的状况,海天立志实现规模化、品牌化经营。为此,海天需要在保证传统生产工艺精髓的基础上,实现酱油大批量、高质量生产,而这一切都需要更加高效的自动化设备。

上个世纪90年代末,国内酱油企业,许多工序依然靠个人经验行事。同时期,可口可乐、百威啤酒等全球快消行业巨头的一瓶产品从生产到灌装,主要依靠自动化设备来操控。这对于当时的国内酱油企业来说,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。海天却大胆提出,要引入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,新建年产能超百万吨的调味品生产基地。
一时间,企业内外部传来不少质疑之声,诸如规划是否太超前、实施难度很大等。“但公司管理层坚信,新基地的投资是着眼于企业发展、市场需求,不仅要建更要以国际化标准建设。”海天负责人介绍。
然而,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容易。国内酱油行业,几乎没有可供海天参考的大规模现代酱油生产技术。放眼国外,日本酱油企业与中国酱油生产的工艺截然不同。德国制造的自动化生产线虽然世界闻名,却没有对口生产酱油的设备。
由此,海天面临着从0到1、从无到有的创新难题。仅高明新工厂的设计就花费两年时间。两年间,海天管理和经营团队不断前往国内制造企业调研,并跨行业取经。为破解技术难题,除了引入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,海天还牵手国内科研院所,大力进行自主创新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2003年,海天从德国原装进口引进第一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。2005年,总投资达10亿元、年产量超100万吨的海天高明生产基地一期工程落成,成为中国调味业集团化、产业化经营迈出的关键一步。
每瓶酱油都有大数据
世界最大规模的塔式圆盘制曲生产线,行业内第一个智能化立体仓库.……多年来,海天持续革新生产设备,打造了行业领先的智能工厂。为真正实现智能化生产,海天还推动生产管理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,为工厂配上“智慧大脑”。
早在2011年,海天就利用“物联网技术”,将原来各自独立的包装设备通过通讯网络相互联通,构建智能包装生产线管理系统。而在同一年,海天通过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应用,实现了立体仓库的入库、出库及库存调拨的全过程管理自动化,有效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。
此后,海天则利用大数据实现精益化生产管理的步伐进一步提速。“海天的生产管理智能优化之后,许多同行都前来学习参观。”海天负责人表示,目前海天的生产智能化、精益化管理树立了中国调味品行业的新标杆。
记者在海天生产基地的现场看到,海天一条全自动智能化包装生产线快速运转,不过四五个工人作业。这样一条生产线,每小时灌装48000瓶酱油,效率比过去提升了一倍。目前,海天共有这样的生产线10余条,全部在大数据管理系统之下运用。在这个管理系统后台上,每一条生产线上的运行数据清晰可见,一个细小的零部件损坏,都能及时报警。
要打造这样的一座智能工厂,海天遇到的技术痛点数不胜数,许多创新在国内同行中,几乎都是空白的。海天负责人介绍,公司一方面建立博士站,并依托博士站专项研究进行技术创新;另一方面,从国内外聘请高端技术人才,并批量引入欧洲等国家专家驻厂工作。他们不仅负责智能化生产系统的日常运营,更针对生产中的新问题,不断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。
如今,海天味业早已是行业内智能制造、绿色制造的标杆,并成功入选2018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。正是因为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品质和效率提升,海天形成了产能、渠道、科技等多个竞争优势,最终成就享誉国内外的中国调味品行业龙头。